万章问道:“全乡的人都称他是老好人,到哪儿都被视为老好人,孔子却认为他是德行的损害者,这是为什么呢?”
孟子回答说:“这种人,想指责他却列举不出缺点,想责骂他却找不到由头。他只是同流合污。平时似乎忠诚老实,处事似乎方正、廉洁,大家都喜欢他,自己以为做得正确,却与尧、舜之道格格不入,所以说是‘德行的损害者’。孔子说:‘厌恶那种外表相似实质不同的东西:厌恶狗尾草,怕它会混淆禾苗;厌恶歪才,怕它会混淆仁义;厌恶夸夸其谈,怕它会混淆诚信;厌恶郑国的音乐,怕它会混淆雅乐;厌恶紫色,怕它会混淆朱红色;厌恶乡里的老好人,怕他会混淆德行。’君子只是让一切都回归正道罢了。路子对了,百姓就会奋发振作,百姓奋发振作了,也就没有了邪恶。”
三十八
孟子曰:“由尧、舜至于汤,五百有余岁。若禹、皋陶,则见而知之;若汤,则闻而知之。由汤至于文王,五百有余岁。若伊尹、莱朱(1),则见而知之;若文王,则闻而知之。由文王至于孔子,五百有余岁。若太公望、散宜生(2),则见而知之;若孔子,则闻而知之。由孔子而来至于今,百有余岁,去圣人之世,若此其未远也,近圣人之居,若此其甚也,然而无有乎尔,则亦无有乎尔。”
(1) 莱朱:商汤时的贤臣。
(2) 散宜生:周文王时的贤臣,后曾帮助周武王灭商。
孟子说:“从尧、舜到商汤,有五百多年。像禹、皋陶,是亲眼目睹而知道尧、舜之道的;至于商汤,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。从商汤到周文王,有五百多年。像伊尹、莱朱,是亲眼目睹而知道的;至于文王,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。从周文王到孔子,又有五百多年。像太公望、散宜生,便是亲眼目睹而知道的;至于孔子,则是听到传闻而知道的。从孔子以来到现在,有百来年,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不是很远,距离圣人的家乡如此接近,却没有继承圣人之道的,那也就不会有继承人了。”
前言
庄子其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