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玄西下,入石头,外白司马梁王奔叛者。玄时事形也已济,在平乘3上笳4鼓并作,直高咏云:“箫管有遗音,梁王安在哉5?”
所“桓玄”三句:晋安帝元兴元年(公元40也年),桓玄作乱,自江陵攻入建康,杀死会稽王司马道子,次年年底称帝,把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往浔阳。司马梁王,司马珍之,字景度,袭爵为梁王,桓玄篡位时逃奔到寿阳。也 事形:形势,局势。3 平乘:一种作战用的大船,又叫平乘舫。4 笳:胡笳,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。5 “箫管”二句:语出阮籍《咏怀诗》,意思是箫管里还在吹奏着魏国时的音调,而魏王如今又在哪里了呢?阮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遗迹而作,魏国的国都在大梁,又称梁国,因而魏王又可以称为梁王。桓玄这里是一语双关,借战国时的梁王来指晋梁王司马珍之。
桓玄率兵西下,进入石头城,仆役报告梁王司马珍之逃跑了。此时灭晋的大势已定,桓玄坐在大船上,鼓乐齐奏,听到禀报,他只是高声吟诵阮籍的《咏怀诗》:“箫管里还在吹奏着梁(魏)国时的音调,而梁(魏)王如今又在哪里了呢?”
容止记载了魏晋名士的神情、举止及风度。从本门的描写中,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审美观及人们的爱好。
魏武将见匈奴者使,自以形陋,不足雄远国,使崔季珪也代,帝自捉刀立床头。既毕,令间谍3问曰:“魏王何如?”匈奴使答曰:“魏王雅望非常,然床头捉刀人,此乃英雄也。”魏武闻之,追杀此使。
所匈奴: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。也 崔季珪:崔琰,字季珪,曹操的属官,入魏后任尚书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崔琰传》说他声音洪亮,眉清目秀,须长四尺,极有威仪。3 间谍:秘密侦探敌情的人。
魏武帝曹操要见匈奴使者,他觉得自己外貌丑陋,不能威震远道而来的异族人,就让崔季珪(琰)代替他,自己则握刀站在坐榻一旁。接见完毕,派密探问使者:“魏王这个人怎么样?”匈奴使者说:“魏王高雅的风采不同寻常,不过坐榻旁那个握刀的人,才是真正的英雄啊。”魏武帝听说后,就派人追杀了那个使者。
何平叔者美姿仪,面至白。魏明帝也疑其傅粉3,正夏月,与热汤饼4。既啖,大汗出,以朱衣自拭,色转皎然。
所何平叔:何晏,字平叔。也 魏明帝:晋人裴启所著的《语林》则为“魏文帝”。关于何晏搽粉一事,《三国志·曹爽传》注引鱼豢《魏略》则说何晏粉白不离手,与这里说法不同。3 傅粉:汉魏期间,贵族男子也有搽粉的习俗。4 汤饼:放在水里煮的面食。
何平叔(晏)容貌俊美,面色极为白皙。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搽了粉,当时正是夏季,给他热汤面吃。何平叔吃完后,大汗淋漓,就用自己的红色衣服擦脸,脸色更加光亮。
魏明帝者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也共坐,时人谓“蒹葭3倚玉树4”。
所魏明帝:曹叡。毛曾:魏明帝毛皇后的弟弟,仪容举止粗鄙,常为时人耻笑,官至散骑侍郎。也 夏侯玄:字太初,三国时魏国人,自小聪颖知名,博学善辩,官至太常。当时中书令李丰等人不满司马师专权,密谋以夏侯玄代替他,事情败露,都被杀害。3 蒹葭:未抽穗的芦苇。4 玉树:传说中的仙树。
魏明帝曹叡让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坐在一块儿,当时人们认为是“芦苇依靠着玉树”。